古史記載倉頡造字,而“天雨粟,鬼夜哭”,可謂驚天地而泣鬼神??脊虐l(fā)現,距今八千多年前,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、斐李崗文化,在河南舞陽賈湖出土的手制陶瓷上的符號,被學界認為是一種文字的起源。意大利學者安東尼奧·阿馬薩里《中國古代文明》認為:“在距河南舞陽縣城北22公里處的賈湖發(fā)現的安陽類型的甲骨文時期銘文,距今有7-8千年的歷史”
[1];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,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刻畫的彩陶。
[2]隨后,二里頭文化考古發(fā)掘中發(fā)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有記號二十四種,其單個獨立的字頗似殷墟甲骨文字;而二里崗文化則已出現文字制度。
[3]殷墟甲骨文的發(fā)現更表明中國古文字文明走向了成熟。
[4]可以說,八千年來,中國漢字從圖畫符號的創(chuàng)生到定型,從古文大篆到小篆,進而到隸書、楷書、行書、草書,各種字體的成熟表明了古人生生不已的創(chuàng)造力,而促成了作為獨立門類的中國書法藝術的誕生。
一般而言,世界五大文明發(fā)源中的其他四種文字,即埃及圣書、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、美洲的瑪雅文、印度梵文都先后退出社會舞臺而進入歷史博物館,盡管梵文今天仍被學者所研究,但已不再可能像漢字這樣在當代社會中長壽而廣泛地運用。漢字這一“東方魔塊”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,打破了《圣經》中上帝變亂天下人言語而阻止建成“巴比倫塔”的“神話”,并在人類進入第三個千紀年時,在文字和書法兩個領域顯示出日益強健的生命力。
文字的傳播和藝術表現需要物質載體,漢字藝術的最初載體不是紙張。中國人在發(fā)明紙張之前是用結繩來記事的,然后產生了古代陶文,在龜甲獸骨上刻辭產生了殷商甲骨文,在青銅時代將青銅器作為文字載體鑄刻銘義產生了金文,其后又將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薄片上稱“簡”“牘”,也將文字刻在石頭上如石鼓文的刻石,或將文字寫在絲織制品上的帛書。在經歷了眾多的文字載體經驗后,中國人終于發(fā)明了造紙術。
[5]考古發(fā)現,在中國西漢初年就出現了比較成熟的紙,
[6]如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,西漢中期的灞橋紙、懸泉紙、馬圈灣紙、居延紙,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。一些紙上的墨跡字體說明當時已用于文書的書寫。
[7]紙發(fā)明后,逐漸改變了“簡重而帛貴”的現狀,[8]在促進人類文明進程同時,使中國書法尋找到最好的載體和表達方式,并促成其成為一門重要的東方藝術。 |